2018年3月:立政德重法治,塑造清明政治以法治和德治并举,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治树护林,成为管党治党的要紧办法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重点在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既讲法治又讲德治,看重发挥道德教化用途,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法治与德治的角度,深刻阐释了守护政治生态的重要程度。时事评论看法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假如说政治生态是检验大家管党治党是不是有力的要紧标尺,干部的政治觉悟与法治素养,无疑是评价其是不是合格的精确刻度。在中国出色传统文化中,政德是一直要紧的为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宋代吕本中的名言: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不难发现,为官清清白白、为政吃苦耐劳、为人慎言慎行,正对应着清、勤、慎的需要。这三德,既是出色传统文化中治理资源的承续,更为今天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树立了具备年代内涵的价值坐标,值得每个党员干部铭记在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法治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政治清明程度的一把标尺。一方面,即便是政德,也早已从内心道德外化为可检验的规范标准。从推行新修订的《中共廉洁自律准则》到颁布《中共纪律处分条例》,再到推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愈加多过去为官做事的无形尺度,上升为党纪党规的有形戒尺。其次,伴随全方位依法治国的推进,全社会法治信仰不断加深,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不再有任何空间。法治素养,成为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基本的常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以德治与法治为关键字重申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无疑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过去10年间,重庆两任前市委书记落马,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从更大范围看,这类年,一些地方塌方法腐败的险情,令全社会惊诧,更拷问着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能否抓住重点少数?怎么样形成头雁效应?打破所谓刑不上医生,提出打铁还需自己硬,全方位聚焦政治生态,大家对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以法治和德治并举,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治树护林,成为管党治党的要紧办法论。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遭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非常大代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判断,说的正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梳理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不难发现,政治生态作为一个关键字,一直在线。
2014年,在安徽代表团首提三严三实;2015年,在江西代表团强调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016年、2017年,在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辽宁贿选案后有针对性地谈选人用人。年年讲,常常讲,常讲常新。如此的聚焦已经表明:党内政治生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尽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进步,但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依旧艰巨繁重。和自然生态的净化一样,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解决,而要多积尺寸之功。通过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水位与法治水位,以管住思想来管住双手;通过发挥头雁效应,以抓住重点少数来管好绝大部分,优良的党风政风势必蔚然成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肯定能持续为改革进步装修网。